
📌 報名流程
📖 報名須知
📅 活動時間: | 2026 年 10 月 13 日(一)至 10 月 17 日(五) |
📍 活動地點: | 綜合科館 B1 第二演講廳 |
- 📝 報名方式:請於 7/7 至 7/25 期間填寫線上報名表,報名前請充分評估,臨時取消者將停權一年。
- 📢 錄取通知:8/4 寄送錄取信件,需於 8/6 前回覆確認,逾期視同放棄。
- 📊 評選機制:依據企業規模、提供職缺數、薪資福利、歷年參與紀錄與學生問卷進行綜合評分,非報名即錄取。
- 💰 繳費方式:8/7 寄發繳費單,繳費截止日為 8/29,可透過 超商、臨櫃、ATM 完成,恕不接受逾期繳費。
- ⚠️ 退費原則:僅遇 天災或不可抗力因素 方可退費,其他原因取消將不予退費。
🔔 重要提醒:
- 📌 說明會場次由校方安排,恕不指定時段。
- 📄 請於 8/19 前填寫企業資料調查表,供校方宣傳使用。
- 🚫 活動當日 不提供停車位與收貨服務,請自行處理禮品與物資。
🏫 本校科系介紹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文化事業發展系(所)
本系強調文化創意、產業經營與行銷策展三大核心,致力於培養具備內容企劃、活動執行與文化品牌經營能力的專業人才,銜接文化、教育、觀光與創意產業需求。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文化企劃與內容創作:學習敘事設計、展演規劃、地方創生與文史文本轉譯。
2. 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掌握文化政策、營運模式、文創商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策略。
3. 活動與展覽實務:培養大型活動企劃、文化行銷與展覽製作執行能力。
4. 數位媒體與影像應用:學習數位敘事、影像製作與社群媒體操作,提升跨平台傳播實力。
💡 畢業生具備文化專案操作與創意執行力,職涯發展方向包含:
• 文創公司、文化基金會、藝文機構之專案人員或企劃
• 政府與公私部門文化行政助理、城鄉文化推廣與地方創生相關職位
• 活動公司、展覽執行、品牌行銷與內容行銷職務
• 自媒體經營、文化講師或繼續攻讀文化研究/策展研究等研究所
本系重視學生實作與實習表現,鼓勵參與文化創業提案、策展實務與與在地文化鏈結。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文化企劃與內容創作:學習敘事設計、展演規劃、地方創生與文史文本轉譯。
2. 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掌握文化政策、營運模式、文創商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策略。
3. 活動與展覽實務:培養大型活動企劃、文化行銷與展覽製作執行能力。
4. 數位媒體與影像應用:學習數位敘事、影像製作與社群媒體操作,提升跨平台傳播實力。
💡 畢業生具備文化專案操作與創意執行力,職涯發展方向包含:
• 文創公司、文化基金會、藝文機構之專案人員或企劃
• 政府與公私部門文化行政助理、城鄉文化推廣與地方創生相關職位
• 活動公司、展覽執行、品牌行銷與內容行銷職務
• 自媒體經營、文化講師或繼續攻讀文化研究/策展研究等研究所
本系重視學生實作與實習表現,鼓勵參與文化創業提案、策展實務與與在地文化鏈結。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本所專注於培養技職教育領域之教學與研究人才,課程設計涵蓋職業教育理論、教學設計、課程發展與產學合作規劃,強調結合理論實踐與實務推動能力。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技職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職業教育體系、政策發展、教育法規與國際比較。
2. 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學習導向教學法、課程模組化設計、教案撰寫與數位教材開發。
3. 產學合作與職能導向發展:產業趨勢分析、能力本位教育(CBE)、實習制度規劃與績效評估。
4. 教育評鑑與學習評量:學習成效分析、教學觀察、課程評鑑與教育研究方法。
💡 畢業生適合投入:
• 高中職/技專院校之教職職位
• 教育部門政策推動與技職體系規劃人員
• 培訓機構講師、企業內訓師、教材設計與職能發展顧問
• 教育研究與學術機構從事職教研究或行政職務
本所學生多具有工程、商管或設計背景,轉向技職教學領域發展,並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改革與實作課程推動。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技職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職業教育體系、政策發展、教育法規與國際比較。
2. 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學習導向教學法、課程模組化設計、教案撰寫與數位教材開發。
3. 產學合作與職能導向發展:產業趨勢分析、能力本位教育(CBE)、實習制度規劃與績效評估。
4. 教育評鑑與學習評量:學習成效分析、教學觀察、課程評鑑與教育研究方法。
💡 畢業生適合投入:
• 高中職/技專院校之教職職位
• 教育部門政策推動與技職體系規劃人員
• 培訓機構講師、企業內訓師、教材設計與職能發展顧問
• 教育研究與學術機構從事職教研究或行政職務
本所學生多具有工程、商管或設計背景,轉向技職教學領域發展,並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改革與實作課程推動。
應用英文系(所)
應用英文系強調語言實用能力與專業英語應用,課程涵蓋語言技巧訓練、跨文化溝通、商務英語與科技英文,培養能於多元產業中發揮語言與溝通專長的跨領域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英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強化語音語調、口語表達、閱讀理解與寫作組織。
2. 商務與職場英文:商業書信、簡報技巧、談判與國際溝通實務。
3. 科技英文與專業應用:科技說明、產品簡介、技術文件閱讀與撰寫訓練。
4. 跨文化與英語教學:文化研究、雙語教學法、國際活動支援與英語導覽。
💡 畢業生具備優異語言表達與文化理解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國際貿易、外商窗口、商務助理
• 教育產業、補教、語言教學或教材編輯
• 國際活動專案協調、展場接待、會議口筆譯
• 科技公司中負責國際簡報、資料編撰等角色
應英系學生常參與語言競賽、雙語活動與海外交流,語言專業實力深受企業肯定。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英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強化語音語調、口語表達、閱讀理解與寫作組織。
2. 商務與職場英文:商業書信、簡報技巧、談判與國際溝通實務。
3. 科技英文與專業應用:科技說明、產品簡介、技術文件閱讀與撰寫訓練。
4. 跨文化與英語教學:文化研究、雙語教學法、國際活動支援與英語導覽。
💡 畢業生具備優異語言表達與文化理解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國際貿易、外商窗口、商務助理
• 教育產業、補教、語言教學或教材編輯
• 國際活動專案協調、展場接待、會議口筆譯
• 科技公司中負責國際簡報、資料編撰等角色
應英系學生常參與語言競賽、雙語活動與海外交流,語言專業實力深受企業肯定。
智慧財產權研究所
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結合法學、科技與管理課程,培養具備專利、商標、著作權與創新管理實務的高階專業人才,為企業提供智財策略、授權談判與法務支援等關鍵能力。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專利與技術法規:專利法、專利撰寫、專利檢索與專利訴訟實務。
2. 著作與商標權實務:著作權應用、商標註冊與品牌保護策略。
3. 智慧財產管理:智財策略規劃、技術移轉、授權談判與專利價值分析。
4. 跨域科技與法學訓練:科技創新法規、AI與數位內容法律、科技倫理。
💡 畢業生可勝任下列職務與領域:
• 科技公司法務部、智財部門或研發單位之專利工程師/專利審查助理
• 法律事務所、智財顧問公司從事專利商標申請與案件代理
• 公私部門之法規研究、政策推動與智慧財產相關教育訓練
• 考取專利師、智財管理師等相關專業證照
本所特別強調實務案例與技術轉化,為產學界提供智財布局與技術保護之人才橋梁。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專利與技術法規:專利法、專利撰寫、專利檢索與專利訴訟實務。
2. 著作與商標權實務:著作權應用、商標註冊與品牌保護策略。
3. 智慧財產管理:智財策略規劃、技術移轉、授權談判與專利價值分析。
4. 跨域科技與法學訓練:科技創新法規、AI與數位內容法律、科技倫理。
💡 畢業生可勝任下列職務與領域:
• 科技公司法務部、智財部門或研發單位之專利工程師/專利審查助理
• 法律事務所、智財顧問公司從事專利商標申請與案件代理
• 公私部門之法規研究、政策推動與智慧財產相關教育訓練
• 考取專利師、智財管理師等相關專業證照
本所特別強調實務案例與技術轉化,為產學界提供智財布局與技術保護之人才橋梁。
管理學院
資訊與財金管理系(所)
本系整合資訊科技、財務金融與管理知識,致力於培養具備資料分析、系統開發與金融實務應用能力的跨域人才,回應金融科技(FinTech)與數位轉型的產業趨勢。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資訊系統與應用開發:程式設計、資料庫管理、金融資訊系統設計與Web應用實作。
2. 財務金融基礎與實務:財務管理、投資學、金融商品與風險控管。
3. 金融科技與資料分析:大數據分析、金融資料探勘、機器學習與AI應用於投資。
4. 數位金融管理與創新:區塊鏈技術、虛擬資產管理、數位支付與電子商務應用。
💡 畢業生具備雙軌專業能力,適合投入以下領域:
• 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之資料分析師、產品經理
• 傳統金融業(銀行、證券、保險)之IT部門與數據應用部門
• 金融機構資訊開發與內部審核、風險管理職務
• 科技公司之商業分析師、資訊整合顧問等角色
本系鼓勵學生參與證照考取(如FRM、證券商業務員、Python)與跨領域專題競賽,培養實作能力與產業競爭力。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資訊系統與應用開發:程式設計、資料庫管理、金融資訊系統設計與Web應用實作。
2. 財務金融基礎與實務:財務管理、投資學、金融商品與風險控管。
3. 金融科技與資料分析:大數據分析、金融資料探勘、機器學習與AI應用於投資。
4. 數位金融管理與創新:區塊鏈技術、虛擬資產管理、數位支付與電子商務應用。
💡 畢業生具備雙軌專業能力,適合投入以下領域:
• 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之資料分析師、產品經理
• 傳統金融業(銀行、證券、保險)之IT部門與數據應用部門
• 金融機構資訊開發與內部審核、風險管理職務
• 科技公司之商業分析師、資訊整合顧問等角色
本系鼓勵學生參與證照考取(如FRM、證券商業務員、Python)與跨領域專題競賽,培養實作能力與產業競爭力。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
本系整合工程技術與管理知識,強調系統思維、流程分析與製造優化,培養能在製造業、服務業與科技產業中發揮流程改善與智慧決策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作業系統與流程改善:學習製程分析、排程管理、精實生產(Lean)與設施規劃。
2. 品質工程與風險管理:六標準差、統計製程控制(SPC)、可靠度工程與風險分析。
3. 智慧製造與系統整合:自動化排程、IoT應用、數位工廠與ERP/MES系統導入。
4. 人因與決策分析:人機介面設計、工業安全、多準則決策分析與系統模擬。
💡 畢業生具備工程分析與管理整合能力,適合投入:
• 智慧製造與自動化系統導入
• 品質管理、流程改善工程師(IE)
• 製造業/物流業的生產規劃與作業管理
• 顧問公司流程優化與企業管理分析職務
本系學生常參與產業專題與企業實習,具備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訓練背景,深受高科技製造與服務業歡迎。
經營管理系(所)
本系致力於培養具備企業經營、行銷企劃與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的實務型商業人才,課程融合商學基礎、管理實務與數位行銷,回應現代企業對策略思維與數據素養的需求。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企業管理與經營策略:組織行為、企業策略、國際企業管理與永續經營。
2. 行銷企劃與品牌經營:消費者行為、市場研究、品牌行銷、整合行銷傳播。
3. 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招募訓練、績效評估、薪酬制度與員工關係管理。
4. 數位轉型與商業分析:企業數據分析、商業智慧(BI)、ERP應用與資料驅動決策。
💡 畢業生具備策略思維與實務操作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如下:
• 行銷企劃、品牌經營、社群操作等商業推廣職務
• 人資助理、訓練專員、組織管理等內部營運職位
• 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創業輔導與創新事業推動
• 商業分析師、營運規劃顧問、專案管理人員等跨部門角色
本系鼓勵參與企劃競賽、企業實習與產學合作,協助學生累積業界經驗與職場軟實力。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企業管理與經營策略:組織行為、企業策略、國際企業管理與永續經營。
2. 行銷企劃與品牌經營:消費者行為、市場研究、品牌行銷、整合行銷傳播。
3. 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招募訓練、績效評估、薪酬制度與員工關係管理。
4. 數位轉型與商業分析:企業數據分析、商業智慧(BI)、ERP應用與資料驅動決策。
💡 畢業生具備策略思維與實務操作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如下:
• 行銷企劃、品牌經營、社群操作等商業推廣職務
• 人資助理、訓練專員、組織管理等內部營運職位
• 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創業輔導與創新事業推動
• 商業分析師、營運規劃顧問、專案管理人員等跨部門角色
本系鼓勵參與企劃競賽、企業實習與產學合作,協助學生累積業界經驗與職場軟實力。
機電學院
機械工程系(所)
課程強調機構設計、熱流系統與製造整合,重視學生理論基礎與動手實作能力,培育具備研發、設計與工程分析能力的機械專業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機構與動力學:學習機械結構設計、運動分析、連桿系統、動態模擬與驅動原理。
2. 熱流與能源工程:涵蓋熱力學、流體力學、熱傳學與能源轉換系統,應用於空調、能源設備等產業。
3. 製造技術與材料應用:包含NC/CNC加工、CAD/CAM、機械製造、自動化製程與材料機械性質分析。
4. 控制與自動化整合:基礎控制理論、感測器應用、PLC系統、智慧製造等實務訓練。
💡 畢業生廣泛服務於:
• 傳統與智慧機械產業
• 自動化設備開發
• 車用機構與能源系統
• 工程顧問與技術整合服務
多數學生畢業即能投入工程設計、製程規劃或研發工程師等職位,也有具實力者選擇攻讀碩士進行深造。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機構與動力學:學習機械結構設計、運動分析、連桿系統、動態模擬與驅動原理。
2. 熱流與能源工程:涵蓋熱力學、流體力學、熱傳學與能源轉換系統,應用於空調、能源設備等產業。
3. 製造技術與材料應用:包含NC/CNC加工、CAD/CAM、機械製造、自動化製程與材料機械性質分析。
4. 控制與自動化整合:基礎控制理論、感測器應用、PLC系統、智慧製造等實務訓練。
💡 畢業生廣泛服務於:
• 傳統與智慧機械產業
• 自動化設備開發
• 車用機構與能源系統
• 工程顧問與技術整合服務
多數學生畢業即能投入工程設計、製程規劃或研發工程師等職位,也有具實力者選擇攻讀碩士進行深造。
車輛工程系(所)
課程結合理論與實作,涵蓋傳統車輛機構設計、動力控制系統、以及電動車與智慧車輛等新興技術,培養具備整車設計與整合能力的車輛工程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車輛構造與設計:底盤、車身、懸吊、剎車系統設計與工程分析。
2. 動力與控制技術:內燃機原理、燃燒模擬、動力傳輸、車輛動態控制與電控系統整合。
3. 電動車與綠能應用:電動車架構、電池模組管理(BMS)、電機控制、能量回收技術。
4. 智慧車輛與先進駕駛系統(ADAS):感測器融合、自動駕駛模擬平台、車聯網V2X應用。
💡 畢業生具備整合車輛動力、控制與電動化設計能力,適合進入以下產業:
• 電動車與新能源車設計與製造(含供應鏈)
• 車輛系統模擬與測試(Tier 1 / Tier 2)
• 車用電子與智慧駕駛技術開發
• 傳統汽車產業研發、測試與維修工程師
許多學生畢業後進入國內外車廠、機構實驗室或繼續攻讀碩士,具備良好升學與就業雙向發展。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車輛構造與設計:底盤、車身、懸吊、剎車系統設計與工程分析。
2. 動力與控制技術:內燃機原理、燃燒模擬、動力傳輸、車輛動態控制與電控系統整合。
3. 電動車與綠能應用:電動車架構、電池模組管理(BMS)、電機控制、能量回收技術。
4. 智慧車輛與先進駕駛系統(ADAS):感測器融合、自動駕駛模擬平台、車聯網V2X應用。
💡 畢業生具備整合車輛動力、控制與電動化設計能力,適合進入以下產業:
• 電動車與新能源車設計與製造(含供應鏈)
• 車輛系統模擬與測試(Tier 1 / Tier 2)
• 車用電子與智慧駕駛技術開發
• 傳統汽車產業研發、測試與維修工程師
許多學生畢業後進入國內外車廠、機構實驗室或繼續攻讀碩士,具備良好升學與就業雙向發展。
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所)
專注於能源科技與空調冷凍應用技術,強調節能減碳與永續發展,培養兼具熱流分析、系統設計與實務規劃能力的工程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熱能與流體工程:熱力學、熱傳學、流體力學與熱流模擬分析,應用於能源設備設計與效率提升。
2. 冷凍與空調系統設計:HVAC設計、冷凍系統分析、空調負載計算與冷媒選用。
3. 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太陽能、熱泵、燃料電池系統、能源儲存與管理技術。
4. 建築設備與智慧控制:樓宇自動化、環控系統、能效診斷與系統整合。
💡 畢業生具備冷凍空調設計、能源系統分析與節能規劃能力,常見職涯發展包含:
• 建築空調與機電顧問公司
• 綠建築節能設計與能源管理顧問
• 工業設備維運與大型系統維修工程師
• 冷鏈物流、再生能源與環控產業
本系學生亦具備良好的專題實作與專業證照考取實績,深受相關產業肯定。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熱能與流體工程:熱力學、熱傳學、流體力學與熱流模擬分析,應用於能源設備設計與效率提升。
2. 冷凍與空調系統設計:HVAC設計、冷凍系統分析、空調負載計算與冷媒選用。
3. 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太陽能、熱泵、燃料電池系統、能源儲存與管理技術。
4. 建築設備與智慧控制:樓宇自動化、環控系統、能效診斷與系統整合。
💡 畢業生具備冷凍空調設計、能源系統分析與節能規劃能力,常見職涯發展包含:
• 建築空調與機電顧問公司
• 綠建築節能設計與能源管理顧問
• 工業設備維運與大型系統維修工程師
• 冷鏈物流、再生能源與環控產業
本系學生亦具備良好的專題實作與專業證照考取實績,深受相關產業肯定。
製造科技研究所
本所屬跨領域工程整合型碩士班,課程結合智慧製造、精密加工與系統整合等核心技術,培育具備生產系統設計與製程優化能力的高階技術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智慧製造與數位工廠:CPS(Cyber-Physical Systems)、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產線模擬與排程最佳化。
2. 精密加工與機械設計:微細加工、精密模具設計、加工參數優化與製程監控。
3. 製造自動化與系統整合:感測器應用、PLC控制、機電整合、工業4.0導入實務。
4. 品質管理與製程分析:六標準差、統計製程管制(SPC)、製造資料分析與回饋控制。
💡 畢業生多投入於:
• 製造業智慧產線導入與設備整合
• 精密模具、工具機設計與加工開發
• 系統整合顧問、製程優化工程師
• 工業4.0與智慧工廠專案導入職務
學生多具備工程背景,強調跨域能力與產業接軌,常與工具機、半導體、電子製造大廠產學合作或實習。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智慧製造與數位工廠:CPS(Cyber-Physical Systems)、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產線模擬與排程最佳化。
2. 精密加工與機械設計:微細加工、精密模具設計、加工參數優化與製程監控。
3. 製造自動化與系統整合:感測器應用、PLC控制、機電整合、工業4.0導入實務。
4. 品質管理與製程分析:六標準差、統計製程管制(SPC)、製造資料分析與回饋控制。
💡 畢業生多投入於:
• 製造業智慧產線導入與設備整合
• 精密模具、工具機設計與加工開發
• 系統整合顧問、製程優化工程師
• 工業4.0與智慧工廠專案導入職務
學生多具備工程背景,強調跨域能力與產業接軌,常與工具機、半導體、電子製造大廠產學合作或實習。
自動化科技研究所
本所致力於培養具備智慧控制、機電整合與系統應用能力的高階工程人才,課程涵蓋自動控制理論與實務、產線智慧化設計、以及機器人與感測整合等。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自動控制與感測技術:線性控制系統、模糊控制、PID調整、感測器應用與訊號擷取。
2. 機電整合與控制系統設計:馬達驅動、伺服控制、嵌入式系統與實驗平台開發。
3. 智慧製造與產線應用:PLC、SCADA、HMI、工業通訊與智慧產線模擬。
4. 機器人與智慧系統:移動式機器人、視覺伺服、ROS架構與控制演算法應用。
💡 畢業生具備機構控制、產線自動化、嵌入式開發與智慧工廠規劃能力,廣泛應用於:
• 自動化設備開發與維運
• 機器人整合與應用開發
• 智慧產線設計與控制程式撰寫
• 車用電子、醫療設備與精密控制產業
本所師資與設備完整,長期與自動化產業領導廠商合作專題與實習計畫。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自動控制與感測技術:線性控制系統、模糊控制、PID調整、感測器應用與訊號擷取。
2. 機電整合與控制系統設計:馬達驅動、伺服控制、嵌入式系統與實驗平台開發。
3. 智慧製造與產線應用:PLC、SCADA、HMI、工業通訊與智慧產線模擬。
4. 機器人與智慧系統:移動式機器人、視覺伺服、ROS架構與控制演算法應用。
💡 畢業生具備機構控制、產線自動化、嵌入式開發與智慧工廠規劃能力,廣泛應用於:
• 自動化設備開發與維運
• 機器人整合與應用開發
• 智慧產線設計與控制程式撰寫
• 車用電子、醫療設備與精密控制產業
本所師資與設備完整,長期與自動化產業領導廠商合作專題與實習計畫。
機電科技碩士班(機電學院)
本碩士班為跨系整合型學程,由機械、電機、車輛、冷凍空調等系所共同參與教學與指導,課程強調跨領域整合、應用導向與系統實作能力,為機電產業培育具備多元能力之中高階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機構與電控整合:結合機械機構設計與馬達控制、驅動電路,強調控制策略與硬體對應關係。
2. 智慧感測與自動化:涵蓋PLC、感測器融合、視覺檢測與IoT應用於自動控制領域。
3. 能源與熱流應用:探討熱能轉換系統、能源管理、再生能源與空調節能等交叉議題。
4. 工程數值分析與系統模擬:訓練學生使用CAE工具進行多物理系統分析與模擬實驗設計。
💡 畢業生具備機電整合設計、系統開發、控制工程與應用研發能力,適合投入:
• 智慧機械、自動化控制、設備整合產業
• 車用電控、能源系統與機構熱控設計
• 工業技術研究機構或繼續攻讀博士進階研究
本學程強調實務導向與跨域合作,學生需修習整合型專題並具備實驗室研究能力。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機構與電控整合:結合機械機構設計與馬達控制、驅動電路,強調控制策略與硬體對應關係。
2. 智慧感測與自動化:涵蓋PLC、感測器融合、視覺檢測與IoT應用於自動控制領域。
3. 能源與熱流應用:探討熱能轉換系統、能源管理、再生能源與空調節能等交叉議題。
4. 工程數值分析與系統模擬:訓練學生使用CAE工具進行多物理系統分析與模擬實驗設計。
💡 畢業生具備機電整合設計、系統開發、控制工程與應用研發能力,適合投入:
• 智慧機械、自動化控制、設備整合產業
• 車用電控、能源系統與機構熱控設計
• 工業技術研究機構或繼續攻讀博士進階研究
本學程強調實務導向與跨域合作,學生需修習整合型專題並具備實驗室研究能力。
機電技優領航專班
本專班為教育部核定設立之技優培育重點學程,聚焦於機電整合技術、工程實作能力與職場即戰力訓練。專班由機械、車輛、能源與冷凍空調等系所師資組成,課程設計強調「學用合一」、「技術實作」與「產業接軌」。
🔷 專業方向與課程特色
1. 機電整合實務訓練:涵蓋機構設計、基礎電路、控制實作與感測技術,強化動手能力與問題解決。
2. 跨域應用導向課程:學程設計整合熱流系統、車輛技術與自動化應用,提升學生跨領域整合思維。
3. 強化實作與職場訓練:導入產學合作專題、企業實習與專業證照輔導,提升畢業即戰力。
4. 一條龍培育制度:包含技術型高中技優保送、學士四年技優學程與直升碩士規劃,提供完整學習路徑。
💡 畢業生擁有穩固工程實務底子與跨域溝通能力,適合投入:
• 製造、設備維運、自動控制等技術型職務
• 電動車、機構設計、冷凍空調等整合型產業
• 技術研發助理、設備技師、品質工程師等初階工程職缺
本專班強調「做中學、學中創」,並透過企業參訪、競賽、實作專題等提升學生職涯準備度與產業認識。
🔷 專業方向與課程特色
1. 機電整合實務訓練:涵蓋機構設計、基礎電路、控制實作與感測技術,強化動手能力與問題解決。
2. 跨域應用導向課程:學程設計整合熱流系統、車輛技術與自動化應用,提升學生跨領域整合思維。
3. 強化實作與職場訓練:導入產學合作專題、企業實習與專業證照輔導,提升畢業即戰力。
4. 一條龍培育制度:包含技術型高中技優保送、學士四年技優學程與直升碩士規劃,提供完整學習路徑。
💡 畢業生擁有穩固工程實務底子與跨域溝通能力,適合投入:
• 製造、設備維運、自動控制等技術型職務
• 電動車、機構設計、冷凍空調等整合型產業
• 技術研發助理、設備技師、品質工程師等初階工程職缺
本專班強調「做中學、學中創」,並透過企業參訪、競賽、實作專題等提升學生職涯準備度與產業認識。
電資學院
電機工程系(所)
北科大電機系課程設計重視電力、控制、通訊與計算機領域均衡發展,理論與實作並重,培育具備硬體整合、系統分析與跨域應用能力的工程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電力與能源工程:電力系統分析、配電自動化、智慧電網、電力品質與風險評估。
2. 電力電子與驅動:變流器設計、儲能系統、馬達控制、電動車動力系統應用。
3. 控制工程與自動化:機器人技術、模糊控制、視覺伺服系統、嵌入式智慧控制。
4. 通訊與計算機系統:無線網路、訊號處理、光纖通訊、嵌入式系統與晶片設計。
💡 畢業生具備硬體與系統整合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電力設備工程師、能源管理顧問、儲能與電網應用研發人員
• 控制系統工程師、自動化專案整合、智慧製造系統開發
• 通訊工程師、嵌入式軟硬體開發、IC設計與EDA工程師
• 科研機構研究助理或繼續攻讀碩博士學位進行深耕發展
本系設有完善實驗場域與企業合作計畫,學生具備紮實技術背景與實作能力,深受電力、電子與資訊產業青睞。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電力與能源工程:電力系統分析、配電自動化、智慧電網、電力品質與風險評估。
2. 電力電子與驅動:變流器設計、儲能系統、馬達控制、電動車動力系統應用。
3. 控制工程與自動化:機器人技術、模糊控制、視覺伺服系統、嵌入式智慧控制。
4. 通訊與計算機系統:無線網路、訊號處理、光纖通訊、嵌入式系統與晶片設計。
💡 畢業生具備硬體與系統整合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電力設備工程師、能源管理顧問、儲能與電網應用研發人員
• 控制系統工程師、自動化專案整合、智慧製造系統開發
• 通訊工程師、嵌入式軟硬體開發、IC設計與EDA工程師
• 科研機構研究助理或繼續攻讀碩博士學位進行深耕發展
本系設有完善實驗場域與企業合作計畫,學生具備紮實技術背景與實作能力,深受電力、電子與資訊產業青睞。
電子工程系(所)
電子工程系課程涵蓋電路設計、通訊技術、嵌入式系統與IC設計等關鍵領域,培養具備半導體研發、電子系統整合與智慧應用開發能力的工程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積體電路與晶片設計:模擬與數位IC設計、EDA工具應用、SoC開發與晶片驗證技術。
2. 嵌入式系統與韌體開發:微控制器應用、IoT裝置開發、嵌入式系統整合與感測控制。
3. 通訊系統與訊號處理:行動通訊、無線傳輸、天線設計、數位訊號與影像處理。
4. 光電與電子元件應用:光通訊、顯示技術、電子材料與元件分析。
💡 畢業生具備電子、通訊與嵌入式開發三位一體的能力,適合投入以下職涯方向:
• IC設計工程師、SoC系統整合、晶片測試與驗證技術人員
• 韌體開發工程師、嵌入式系統開發、智慧裝置開發人員
• 通訊設備設計、訊號處理分析與通訊軟體開發
• 光電產業、半導體測試、電子產品研發部門
本系鼓勵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與產業合作計畫,具備高度實作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工程思維,深受電子、通訊與半導體相關產業青睞。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積體電路與晶片設計:模擬與數位IC設計、EDA工具應用、SoC開發與晶片驗證技術。
2. 嵌入式系統與韌體開發:微控制器應用、IoT裝置開發、嵌入式系統整合與感測控制。
3. 通訊系統與訊號處理:行動通訊、無線傳輸、天線設計、數位訊號與影像處理。
4. 光電與電子元件應用:光通訊、顯示技術、電子材料與元件分析。
💡 畢業生具備電子、通訊與嵌入式開發三位一體的能力,適合投入以下職涯方向:
• IC設計工程師、SoC系統整合、晶片測試與驗證技術人員
• 韌體開發工程師、嵌入式系統開發、智慧裝置開發人員
• 通訊設備設計、訊號處理分析與通訊軟體開發
• 光電產業、半導體測試、電子產品研發部門
本系鼓勵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與產業合作計畫,具備高度實作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工程思維,深受電子、通訊與半導體相關產業青睞。
資訊工程系(所)
資訊工程系課程涵蓋軟體設計、人工智慧、資料科學與資安應用,培養具備程式開發、系統整合與創新應用能力的全方位資訊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軟體開發與系統設計:資料結構、演算法、程式設計(Python/Java/C++)、Web系統與App開發。
2.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AI應用開發與模型訓練實作。
3. 資料科學與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資料探勘、雲端平台應用與分散式系統設計。
4. 資訊安全與網路系統:密碼學、區塊鏈技術、資安防護、網路架構與系統部署。
💡 畢業生具備強大實作與邏輯思維能力,適合投入以下職涯方向:
• 軟體工程師、全端開發工程師、系統架構設計師
• AI應用開發工程師、資料分析師、機器學習工程師
• 資訊安全工程師、滲透測試人員、資安顧問
• 科技公司產品經理、技術PM 或 IT 顧問等多元角色
本系學生經常參與黑客松、程式競賽與跨域專案,培養敏捷開發與創新能力,為科技業界高度重視的即戰力人才來源。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軟體開發與系統設計:資料結構、演算法、程式設計(Python/Java/C++)、Web系統與App開發。
2.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AI應用開發與模型訓練實作。
3. 資料科學與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資料探勘、雲端平台應用與分散式系統設計。
4. 資訊安全與網路系統:密碼學、區塊鏈技術、資安防護、網路架構與系統部署。
💡 畢業生具備強大實作與邏輯思維能力,適合投入以下職涯方向:
• 軟體工程師、全端開發工程師、系統架構設計師
• AI應用開發工程師、資料分析師、機器學習工程師
• 資訊安全工程師、滲透測試人員、資安顧問
• 科技公司產品經理、技術PM 或 IT 顧問等多元角色
本系學生經常參與黑客松、程式競賽與跨域專案,培養敏捷開發與創新能力,為科技業界高度重視的即戰力人才來源。
光電工程系(所)
光電工程系專注於光學、雷射、光電元件與顯示技術的理論與應用,課程整合材料、電路與系統設計,培養具備研發與實作能力的光電科技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光學與雷射應用:幾何光學、波動光學、雷射原理與應用於通訊、醫療、精密量測領域。
2. 光電元件設計與製程:半導體製程、LED、光偵測器、太陽能電池與顯示技術。
3. 顯示與影像科技:LCD、OLED、微投影技術、影像感測與視覺系統。
4. 光電系統與整合應用:光通訊系統、雷射加工系統、光機電整合技術。
💡 畢業生具備材料、光學設計與光電整合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括:
• 光電元件研發、製程工程師、測試工程師
• LED / OLED 顯示技術開發、影像處理工程師
• 太陽能與再生能源系統整合工程師
• 光通訊產業、醫療光電設備開發與維護專員
本系強調實驗實作與跨領域整合,與多家光電、通訊、顯示與能源大廠合作培育專案人才,畢業生深受產業界青睞。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光學與雷射應用:幾何光學、波動光學、雷射原理與應用於通訊、醫療、精密量測領域。
2. 光電元件設計與製程:半導體製程、LED、光偵測器、太陽能電池與顯示技術。
3. 顯示與影像科技:LCD、OLED、微投影技術、影像感測與視覺系統。
4. 光電系統與整合應用:光通訊系統、雷射加工系統、光機電整合技術。
💡 畢業生具備材料、光學設計與光電整合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括:
• 光電元件研發、製程工程師、測試工程師
• LED / OLED 顯示技術開發、影像處理工程師
• 太陽能與再生能源系統整合工程師
• 光通訊產業、醫療光電設備開發與維護專員
本系強調實驗實作與跨領域整合,與多家光電、通訊、顯示與能源大廠合作培育專案人才,畢業生深受產業界青睞。
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系(所)
土木工程系課程涵蓋結構工程、營建管理、地工與水利工程,培養學生具備規劃、設計、施工與監造的專業能力,強調永續發展與工程倫理觀念。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結構設計與耐震工程:鋼構與鋼筋混凝土設計、結構分析、耐震設計與建築結構模擬。
2. 營建管理與施工實務:施工規劃、營建專案管理、工地安全與BIM建築資訊模型。
3. 地工與基礎工程:地質學、土壤力學、基礎設計與邊坡穩定分析。
4. 水利與環境工程:水文學、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與永續水環境規劃。
💡 畢業生具備整合工程技術與現場執行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結構設計公司、營造廠、土木技師事務所之工程師與助理
• 公共工程單位、水利局、城鄉建設與交通工程相關領域
• 建設公司營建管理職、施工管理與工地工程師
• 進一步攻讀土木碩士或工程顧問等進階職務發展
本系與多家營造、顧問與建築單位合作,實習與專案訓練強化學生即戰力,畢業即能投入工程現場。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結構設計與耐震工程:鋼構與鋼筋混凝土設計、結構分析、耐震設計與建築結構模擬。
2. 營建管理與施工實務:施工規劃、營建專案管理、工地安全與BIM建築資訊模型。
3. 地工與基礎工程:地質學、土壤力學、基礎設計與邊坡穩定分析。
4. 水利與環境工程:水文學、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與永續水環境規劃。
💡 畢業生具備整合工程技術與現場執行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結構設計公司、營造廠、土木技師事務所之工程師與助理
• 公共工程單位、水利局、城鄉建設與交通工程相關領域
• 建設公司營建管理職、施工管理與工地工程師
• 進一步攻讀土木碩士或工程顧問等進階職務發展
本系與多家營造、顧問與建築單位合作,實習與專案訓練強化學生即戰力,畢業即能投入工程現場。
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所)
本系融合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重視分子層次設計與實作能力,課程涵蓋高分子合成、奈米材料、生醫工程與綠色製程,培養具備研發創新與產業應用能力的跨領域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高分子與奈米材料:高分子化學、複合材料、奈米科技與應用於電子、生醫或能源領域。
2. 綠色化學與永續製程:環保溶劑、綠色反應設計、催化劑開發與資源再利用。
3. 材料分析與結構設計:光譜分析、熱性質、結構模擬與微觀機理探討。
4. 生醫與功能性材料應用:藥物釋放材料、組織工程支架、生物感測器與防疫材料研發。
💡 畢業生適合進入以下領域發展:
• 化工/材料/電子/生技產業之研發、分析與製程工程師職位
• 高分子材料、奈米複材與綠色化學相關研究單位與實驗室
• 醫療器材、生技產品開發、智慧紡織與高階製造等新興領域
• 政府研究機構、科技顧問或繼續攻讀碩博士班深化研究
本系強調跨域整合與實驗操作,培養具備創新思維與產業接軌力的科技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高分子與奈米材料:高分子化學、複合材料、奈米科技與應用於電子、生醫或能源領域。
2. 綠色化學與永續製程:環保溶劑、綠色反應設計、催化劑開發與資源再利用。
3. 材料分析與結構設計:光譜分析、熱性質、結構模擬與微觀機理探討。
4. 生醫與功能性材料應用:藥物釋放材料、組織工程支架、生物感測器與防疫材料研發。
💡 畢業生適合進入以下領域發展:
• 化工/材料/電子/生技產業之研發、分析與製程工程師職位
• 高分子材料、奈米複材與綠色化學相關研究單位與實驗室
• 醫療器材、生技產品開發、智慧紡織與高階製造等新興領域
• 政府研究機構、科技顧問或繼續攻讀碩博士班深化研究
本系強調跨域整合與實驗操作,培養具備創新思維與產業接軌力的科技人才。
材料及資源工程系(所)
本系強調材料製程與資源應用並重,課程涵蓋傳統金屬、陶瓷、複合材料與綠色資源回收等領域,培養具備研發、生產與永續資源管理能力的工程專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鋼鐵、有色金屬合金設計、熱處理製程、機械性質分析與失效探討。
2. 陶瓷與功能性材料:電子陶瓷、生醫陶瓷、氧化物材料、高溫結構材料之合成與應用。
3. 資源回收與環境材料:再生金屬、廢棄物資源化、固廢處理與綠色製程技術。
4. 材料分析與製程控制:XRD、SEM、EDS、TGA、熱分析與品質檢測與控制系統導入。
💡 畢業生具備材料研發與製程整合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材料製造業(金屬、陶瓷、粉末冶金、耐火材料等)研發與製程工程師
• 資源回收與環保材料產業相關技術職位
• 電子與半導體產業材料供應鏈相關單位
• 政府或企業環保、資源管理與材料檢測相關部門
本系重視產學合作與實作訓練,學生具備良好工程背景與設備操作能力,可立即投入材料與製程產業第一線。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鋼鐵、有色金屬合金設計、熱處理製程、機械性質分析與失效探討。
2. 陶瓷與功能性材料:電子陶瓷、生醫陶瓷、氧化物材料、高溫結構材料之合成與應用。
3. 資源回收與環境材料:再生金屬、廢棄物資源化、固廢處理與綠色製程技術。
4. 材料分析與製程控制:XRD、SEM、EDS、TGA、熱分析與品質檢測與控制系統導入。
💡 畢業生具備材料研發與製程整合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材料製造業(金屬、陶瓷、粉末冶金、耐火材料等)研發與製程工程師
• 資源回收與環保材料產業相關技術職位
• 電子與半導體產業材料供應鏈相關單位
• 政府或企業環保、資源管理與材料檢測相關部門
本系重視產學合作與實作訓練,學生具備良好工程背景與設備操作能力,可立即投入材料與製程產業第一線。
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本研究所致力於高階材料開發與製程整合,課程涵蓋金屬、陶瓷、半導體材料及其應用,強調微觀結構控制、製程模擬與跨域整合,培養具備材料設計與產業轉化能力的高階研發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功能性材料與應用:電子陶瓷、光電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如鋰電池、燃料電池)。
2. 材料製程與結構控制:熱處理、相變化、燒結技術與微觀組織模擬。
3. 材料分析與可靠度測試:XRD、SEM、TEM、熱分析、腐蝕試驗與機械性質測試。
4. 產業應用導向研究:半導體封裝、先進製程材料、3D列印粉體與綠色製程技術。
💡 畢業生具備材料研發、製程規劃與品質驗證能力,適合投入:
• 電子、半導體、光電、生醫等材料相關產業之研發工程師
• 金屬與複合材料製造業的技術專員或製程整合工程師
• 科技研究機構、產業技術實驗室或繼續攻讀博士班
• 企業創新部門、綠色材料與永續製程開發領域
本所強調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並重,與產業界密切合作,論文成果與專利轉譯表現亮眼。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功能性材料與應用:電子陶瓷、光電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如鋰電池、燃料電池)。
2. 材料製程與結構控制:熱處理、相變化、燒結技術與微觀組織模擬。
3. 材料分析與可靠度測試:XRD、SEM、TEM、熱分析、腐蝕試驗與機械性質測試。
4. 產業應用導向研究:半導體封裝、先進製程材料、3D列印粉體與綠色製程技術。
💡 畢業生具備材料研發、製程規劃與品質驗證能力,適合投入:
• 電子、半導體、光電、生醫等材料相關產業之研發工程師
• 金屬與複合材料製造業的技術專員或製程整合工程師
• 科技研究機構、產業技術實驗室或繼續攻讀博士班
• 企業創新部門、綠色材料與永續製程開發領域
本所強調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並重,與產業界密切合作,論文成果與專利轉譯表現亮眼。
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
本系融合傳統化學工程與現代生物科技技術,課程涵蓋製程模擬、生技製藥、材料開發與永續能源應用,培養具備製程開發、產品設計與跨領域整合能力的高階工程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化工製程與系統模擬:反應工程、熱傳與質傳單元操作、化工熱力學、Aspen模擬實作。
2. 生物科技與製藥應用:微生物工程、細胞培養、發酵技術、疫苗與蛋白質藥物製程。
3. 材料與功能性產品設計:高分子材料、塗料與膠體科技、精細化學品與化妝品應用。
4. 綠色製程與能源應用:碳捕集、生質能應用、環保製程設計與永續工廠管理。
💡 畢業生具備化工與生技雙核心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如下:
• 製藥廠、生技公司之製程研發、生產技術與品質管理
• 化學品製造、石化產業、綠色材料與精細化工相關產業
• 食品與化妝品加工產業之產品開發與配方工程師
• 進一步攻讀碩博士班,朝研發工程師、產學合作計畫主持等方向發展
本系與製藥、生技、綠色能源相關產業密切合作,畢業生實作經驗豐富,深受化工與生技界肯定。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化工製程與系統模擬:反應工程、熱傳與質傳單元操作、化工熱力學、Aspen模擬實作。
2. 生物科技與製藥應用:微生物工程、細胞培養、發酵技術、疫苗與蛋白質藥物製程。
3. 材料與功能性產品設計:高分子材料、塗料與膠體科技、精細化學品與化妝品應用。
4. 綠色製程與能源應用:碳捕集、生質能應用、環保製程設計與永續工廠管理。
💡 畢業生具備化工與生技雙核心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如下:
• 製藥廠、生技公司之製程研發、生產技術與品質管理
• 化學品製造、石化產業、綠色材料與精細化工相關產業
• 食品與化妝品加工產業之產品開發與配方工程師
• 進一步攻讀碩博士班,朝研發工程師、產學合作計畫主持等方向發展
本系與製藥、生技、綠色能源相關產業密切合作,畢業生實作經驗豐富,深受化工與生技界肯定。
化學工程碩博士班
本班延續化工專業基礎,強調跨域整合與高階應用研究,課程涵蓋先進製程技術、綠色能源材料、生技化工與智慧製造,培養能獨立研發、系統整合與推動產業創新的化工高階研發人才。
🔷 專業方向與研究主軸
1. 先進反應與製程設計:微化工反應器、流體力學模擬、製程優化與反應器動態控制。
2. 能源與環境化工:氫能、生質能、碳捕集與轉換(CCUS)、環保材料與製程整合技術。
3. 生化製程與藥物工程:蛋白質純化、生物反應器開發、生物製劑與奈米藥物遞送系統。
4. 材料化工與功能性產品:奈米顆粒合成、智慧材料、化妝品與食品添加物開發。
💡 畢業生具備跨領域系統思考與研發能力,適合投入:
• 化學工業、製藥、電子化學品與環保材料等產業研發與技術管理部門
• 生技製藥廠、高階製程整合與品保實驗室職位
• 能源與永續製程研發、碳中和策略設計顧問職務
• 教研機構、國家實驗室與產學合作計畫研究主持人/博士後
本班強調研究深度與實作能力結合,與多家化工大廠及生技企業合作密切,具備高產業即戰力與技術轉譯實力。
🔷 專業方向與研究主軸
1. 先進反應與製程設計:微化工反應器、流體力學模擬、製程優化與反應器動態控制。
2. 能源與環境化工:氫能、生質能、碳捕集與轉換(CCUS)、環保材料與製程整合技術。
3. 生化製程與藥物工程:蛋白質純化、生物反應器開發、生物製劑與奈米藥物遞送系統。
4. 材料化工與功能性產品:奈米顆粒合成、智慧材料、化妝品與食品添加物開發。
💡 畢業生具備跨領域系統思考與研發能力,適合投入:
• 化學工業、製藥、電子化學品與環保材料等產業研發與技術管理部門
• 生技製藥廠、高階製程整合與品保實驗室職位
• 能源與永續製程研發、碳中和策略設計顧問職務
• 教研機構、國家實驗室與產學合作計畫研究主持人/博士後
本班強調研究深度與實作能力結合,與多家化工大廠及生技企業合作密切,具備高產業即戰力與技術轉譯實力。
生化與生醫工程碩士班
本碩士班整合生物科技、醫療工程與材料科學,強調跨領域訓練與臨床應用導向,培養能在生醫裝置、生物製劑與健康科技產業中發揮創新研發與系統整合能力的高階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生物醫學材料與應用:生物相容性材料、組織工程支架、可吸收材料與奈米藥物載體。
2. 生物製程與細胞工程:細胞培養、蛋白質表現與純化、生物反應器設計。
3. 生醫感測與裝置開發:穿戴式裝置、生理訊號擷取、生醫微機電(BioMEMS)系統。
4. 智慧健康與數位應用:影像處理、AI在健康照護中的應用、遠距診療技術。
💡 畢業生適合投入以下領域發展:
• 醫療器材公司之研發、設計與測試工程師
• 生技製藥、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相關企業研發人員
• 穿戴式生醫裝置、健康科技產品開發與使用者介面設計
• 科研機構、醫學中心或跨國醫療技術合作平台之研究助理與研究員
本班與醫院、生技公司及研究機構合作緊密,並具備實驗操作與臨床轉譯雙重導向,為生醫產業發展提供強力人才支援。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生物醫學材料與應用:生物相容性材料、組織工程支架、可吸收材料與奈米藥物載體。
2. 生物製程與細胞工程:細胞培養、蛋白質表現與純化、生物反應器設計。
3. 生醫感測與裝置開發:穿戴式裝置、生理訊號擷取、生醫微機電(BioMEMS)系統。
4. 智慧健康與數位應用:影像處理、AI在健康照護中的應用、遠距診療技術。
💡 畢業生適合投入以下領域發展:
• 醫療器材公司之研發、設計與測試工程師
• 生技製藥、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相關企業研發人員
• 穿戴式生醫裝置、健康科技產品開發與使用者介面設計
• 科研機構、醫學中心或跨國醫療技術合作平台之研究助理與研究員
本班與醫院、生技公司及研究機構合作緊密,並具備實驗操作與臨床轉譯雙重導向,為生醫產業發展提供強力人才支援。
資源工程研究所
本碩士班整合生物科技、醫療工程與材料科學,強調跨領域訓練與臨床應用導向,培養能在生醫裝置、生物製劑與健康科技產業中發揮創新研發與系統整合能力的高階人才。 資源工程研究所聚焦於礦產、金屬與固體廢棄物等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再生應用,結合材料工程與環境技術,培養具備資源循環、製程優化與永續設計能力的高階工程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資源採選與再生利用:礦物選礦技術、金屬回收、電子廢棄物再利用與都市礦產開發。
2. 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焚化底渣、爐石、污泥等工業副產物之資源化應用。
3. 環境材料與綠色製程:環保建材開發、低碳製程、廢棄物固化與封裝技術。
4. 資源政策與永續工程:資源管理策略、循環經濟制度設計與永續評估技術。
💡 畢業生具備資源處理與工程整合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資源回收、環保技術與再生建材產業之技術與研發工程師
• 政府部門(如環保署、礦務局)資源管理與環境工程相關職位
• 水泥、建材、金屬冶煉等資源密集型產業之製程優化工程師
• 科研機構與顧問公司中從事資源技術開發與循環策略顧問
本所具備完善的資源分析實驗設施,與多家金屬回收、資源處理與建材製造企業建立長期產學合作關係,為永續發展與資源利用貢獻專業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資源採選與再生利用:礦物選礦技術、金屬回收、電子廢棄物再利用與都市礦產開發。
2. 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焚化底渣、爐石、污泥等工業副產物之資源化應用。
3. 環境材料與綠色製程:環保建材開發、低碳製程、廢棄物固化與封裝技術。
4. 資源政策與永續工程:資源管理策略、循環經濟制度設計與永續評估技術。
💡 畢業生具備資源處理與工程整合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資源回收、環保技術與再生建材產業之技術與研發工程師
• 政府部門(如環保署、礦務局)資源管理與環境工程相關職位
• 水泥、建材、金屬冶煉等資源密集型產業之製程優化工程師
• 科研機構與顧問公司中從事資源技術開發與循環策略顧問
本所具備完善的資源分析實驗設施,與多家金屬回收、資源處理與建材製造企業建立長期產學合作關係,為永續發展與資源利用貢獻專業人才。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本所結合工程技術與管理思維,專注於水資源、大氣污染、廢棄物處理與環境風險評估,培養能於產業界與公部門推動污染防治、環境監控與永續策略之高階環工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水與廢水處理技術:水質分析、污水處理流程設計、生物處理與水資源回收再利用。
2. 空氣污染控制:排放管制技術、空氣品質模擬、大氣擴散模式與有害氣體監測。
3. 廢棄物與資源管理:廢棄物清理法規、分類與資源化、焚化處理與掩埋場設計。
4. 永續與風險管理:環境影響評估、碳盤查、生命週期分析(LCA)與綠色管理制度導入。
💡 畢業生具備專業分析與實務操作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如下:
• 環工公司、顧問機構之規劃設計與現場監控工程師
• 工業界(如製造業、科技業)之環安衛(EHS)或永續發展部門
• 政府機關(環保署、地方環保局)或公私營水處理/空污管理單位
• 國際企業永續報告、環境管理系統(ISO 14001)推動顧問或專案協調人
本所學生多參與產業聯盟、環境專案與公部門合作計畫,強調理論應用與實務經驗並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水與廢水處理技術:水質分析、污水處理流程設計、生物處理與水資源回收再利用。
2. 空氣污染控制:排放管制技術、空氣品質模擬、大氣擴散模式與有害氣體監測。
3. 廢棄物與資源管理:廢棄物清理法規、分類與資源化、焚化處理與掩埋場設計。
4. 永續與風險管理:環境影響評估、碳盤查、生命週期分析(LCA)與綠色管理制度導入。
💡 畢業生具備專業分析與實務操作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如下:
• 環工公司、顧問機構之規劃設計與現場監控工程師
• 工業界(如製造業、科技業)之環安衛(EHS)或永續發展部門
• 政府機關(環保署、地方環保局)或公私營水處理/空污管理單位
• 國際企業永續報告、環境管理系統(ISO 14001)推動顧問或專案協調人
本所學生多參與產業聯盟、環境專案與公部門合作計畫,強調理論應用與實務經驗並重。
設計學院
工業設計系
工業設計系融合創意構思、產品設計與使用者體驗(UX),課程設計兼具藝術美感與技術實作,培養具備創新能力、設計思維與產業對接能力的設計專業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產品設計與造型表現:產品造形、美學基礎、手繪表達、模型製作與3D建模技巧。
2. 人因工程與使用者體驗:人因分析、互動設計、使用者研究與UX測試實作。
3. 設計策略與品牌思維:設計企劃、品牌管理、永續設計與跨域創新專案。
4. 數位工具與製造導向設計:3D列印、快速成型、包裝設計與工程轉化訓練。
💡 畢業生適合投入下列產業與職務:
• 消費性電子、家電、交通工具等產品設計研發部門
• 設計顧問公司、創意工作室或品牌設計團隊
• UX/UI設計師、互動設計師、設計策略規劃師等新興角色
• 自行創業經營設計品牌或跨界產品開發
本系重視實務能力,學生常參與各項國內外設計競賽(如iF、Red Dot)並與產業進行設計導入合作。
創新設計碩士班
本碩士班強調「設計 × 科技 × 商業」的跨域整合,培養具備設計思維、使用者觀察與創新提案能力的高階設計人才,課程橫跨產品開發、服務設計、品牌策略與社會創新等面向。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設計思考與使用者研究:人本設計方法、設計田野調查、使用者旅程分析與洞察提煉。
2. 產品與服務創新設計:整合工業設計、互動設計與服務藍圖繪製,提升體驗設計實力。
3. 創新企劃與創業策略:品牌建立、商業模式設計、創新創業實作與提案簡報訓練。
4. 數位工具與設計表達:視覺傳達、設計工具整合應用(如Figma、Adobe、Rhino等)。
💡 畢業生具備策略設計與團隊協作能力,適合投入以下領域:
• UX/UI 設計、產品企劃、品牌體驗管理等設計應用職位
• 新創事業開發、創意顧問、創新專案推動人員
• 社會設計、永續倡議、文化再生與設計教育領域
• 科技公司中負責介面設計、跨部門整合或設計導入之角色
本班採專案導向學習模式,重視產業合作與問題導向學習,適合設計、工程或商業背景之人才跨域進修。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設計思考與使用者研究:人本設計方法、設計田野調查、使用者旅程分析與洞察提煉。
2. 產品與服務創新設計:整合工業設計、互動設計與服務藍圖繪製,提升體驗設計實力。
3. 創新企劃與創業策略:品牌建立、商業模式設計、創新創業實作與提案簡報訓練。
4. 數位工具與設計表達:視覺傳達、設計工具整合應用(如Figma、Adobe、Rhino等)。
💡 畢業生具備策略設計與團隊協作能力,適合投入以下領域:
• UX/UI 設計、產品企劃、品牌體驗管理等設計應用職位
• 新創事業開發、創意顧問、創新專案推動人員
• 社會設計、永續倡議、文化再生與設計教育領域
• 科技公司中負責介面設計、跨部門整合或設計導入之角色
本班採專案導向學習模式,重視產業合作與問題導向學習,適合設計、工程或商業背景之人才跨域進修。
建築系
建築系培養具備空間創造、建築構造與環境規劃能力的專業人才,課程融合設計美學、建築科技、環境永續與數位工具,重視理論與實務並重之整合訓練。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建築設計與空間表現:從建築基礎設計到進階空間構成,強化創意發想與圖面呈現能力。
2. 構造與材料應用:建築構造、施工圖繪製、建築材料與工法整合訓練。
3. 環境規劃與永續建築:都市設計、綠建築、生態環境設計與能源整合規劃。
4. 數位設計與模型製作:3D建模、BIM應用、參數化設計與建築動畫表現。
💡 畢業生具備空間設計與技術實務整合能力,職涯方向包含:
• 建築師事務所、空間設計公司、都市更新與規劃機構
• 建設公司、營造廠、監造單位之設計與規劃職位
• 政府都市發展相關部門、公共建築企劃與審查助理
• 進一步攻讀建築設計、都市設計或建築科技碩士學程
本系鼓勵參與國內外設計競圖、都市提案與設計展,學生於空間創意與表達力上具備高度競爭力。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建築設計與空間表現:從建築基礎設計到進階空間構成,強化創意發想與圖面呈現能力。
2. 構造與材料應用:建築構造、施工圖繪製、建築材料與工法整合訓練。
3. 環境規劃與永續建築:都市設計、綠建築、生態環境設計與能源整合規劃。
4. 數位設計與模型製作:3D建模、BIM應用、參數化設計與建築動畫表現。
💡 畢業生具備空間設計與技術實務整合能力,職涯方向包含:
• 建築師事務所、空間設計公司、都市更新與規劃機構
• 建設公司、營造廠、監造單位之設計與規劃職位
• 政府都市發展相關部門、公共建築企劃與審查助理
• 進一步攻讀建築設計、都市設計或建築科技碩士學程
本系鼓勵參與國內外設計競圖、都市提案與設計展,學生於空間創意與表達力上具備高度競爭力。
互動設計系
本系專注於使用者體驗(UX)、人機互動(HCI)與數位媒體設計,課程涵蓋介面設計、動態影像、程式互動與跨域整合,培養兼具設計創意與技術實作能力的互動體驗設計人才。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介面設計與UX體驗:視覺設計、資訊架構、使用者研究、互動流程與介面測試。
2. 互動技術與應用開發:前端程式設計、感測互動、App開發、XR/AR/VR創作。
3. 動態影像與敘事傳達:動態圖像、影像剪輯、動畫設計與跨平台內容編排。
4. 創新實作與專題整合:實體裝置互動、設計思考導入、跨領域團隊合作專題。
💡 畢業生具備設計與技術跨界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UX/UI 設計師、互動設計師、產品體驗規劃師
• 動態影像設計、動畫製作、數位內容開發人員
• AR/VR/XR 應用開發、沉浸式體驗設計與裝置互動開發
• 科技藝術創作、自媒體創作者、設計顧問與創新推動專案角色
本系重視創新實驗與業界接軌,學生常於畢業專題中與企業合作開發實體原型與數位作品,展現完整設計流程能力。
🔷 專業方向與課程規劃
1. 介面設計與UX體驗:視覺設計、資訊架構、使用者研究、互動流程與介面測試。
2. 互動技術與應用開發:前端程式設計、感測互動、App開發、XR/AR/VR創作。
3. 動態影像與敘事傳達:動態圖像、影像剪輯、動畫設計與跨平台內容編排。
4. 創新實作與專題整合:實體裝置互動、設計思考導入、跨領域團隊合作專題。
💡 畢業生具備設計與技術跨界能力,常見職涯方向包含:
• UX/UI 設計師、互動設計師、產品體驗規劃師
• 動態影像設計、動畫製作、數位內容開發人員
• AR/VR/XR 應用開發、沉浸式體驗設計與裝置互動開發
• 科技藝術創作、自媒體創作者、設計顧問與創新推動專案角色
本系重視創新實驗與業界接軌,學生常於畢業專題中與企業合作開發實體原型與數位作品,展現完整設計流程能力。
🗺️ 本校地圖
